安陆网公众号

  安陆论坛已关闭,当前页面仅限浏览,更多服务请扫描公众号二维码“安陆网同城”。




安陆公交车站点线路指南 安陆本地QQ群/微信群 点击关注安陆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2016中国·安陆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千年银杏 十里画廊】全景视角【白兆山下】期刊试印版广告限时免费刊登,联系微信:anknet
查看: 27794|回复: 4

[文学艺术] 长风万里:李白的人生地理(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22 18:50:03 | |阅读模式 来自重庆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安陆网。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微信图片_20210222184921.jpg 9 e* \* ?: {$ V- J! p6 d; N
江山: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w; Y1 A) K2 h4 {7 d

0 l$ n, r: [9 y, c- E* @石门别后,李白大病一场。有人认为是服食仙丹和饮酒所致。他剧烈咳嗽,精神委顿,并陷入对刚刚离开的杜甫的思念中。兖州城外,夕阳西垂,秋风劲吹,古木摇落,北方的深秋令李白更加愁绪满怀。几十天前出则连舆,止则同席的杜二应该到长安了。为了镜花水月般的前途,知音也必须天各一方,惟有“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p$ s. e1 S$ |; }3 W
8 B) g8 W& V! c  E' @
这一年,李白四十六岁了,即便是人均寿命远超唐朝的今天,这个年龄也标志着进入了人生下半场。李白十二岁那年,唐玄宗即位,李白五十六岁那年,唐玄宗被唐肃宗尊为太上皇。也就是说,李白的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K4 V8 @! m* q9 O
! c1 K$ a; h, V( \5 s# [
唐玄宗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君王之一,既缔造了开元盛世,也导致了安史之乱。李白和他同时代的人,既有幸生逢开元盛世,也不幸遭遇安史之乱。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帝国如何在风雨中转向。当李白的人生进入下半场时,大唐帝国的命运也进入了下半场。只是,李白没有察觉,唐玄宗也没有察觉。
) [3 B1 G& z8 M- s0 Q2 k
! M$ K# M- R1 `6 }/ u5 E3 h- K病中,李白梦见了远在浙江东海之滨的天姥山——很有可能,浙江绍兴人贺知章曾向他说起过这座缥缈的仙山。大病初愈,李白上路了。他又作了一次江南之游,足迹所到之处,江山固然使人留连,但令人伤感之事也一桩接一桩。5 S" o/ [* v$ o0 r* @- D
/ C# i3 |( h$ U) B+ U0 q
贺秘监祠座落于绍兴市区的一条小街上,它本是祭祀贺知章的祠堂,后来成了绍兴贺家的宗祠。于绍兴贺家而言,贺知章肯定是一个足以令他们永远自豪的杰出祖先。青年即有文名,应试就金榜题名,尔后仕途顺畅,一直做到部长级;致仕时,皇帝赠诗,太子宴别,朝廷还将他的家乡“鉴湖剡溪一曲”赐予他,“以给渔樵”;并且,得享天年,活到了八十六岁。可以说,贺知章这种顺风顺水的人生好境,历代诗人中并不多见。
' o! X$ P9 H7 a: C) O  y- T* c9 i! i
对贺知章这位忘年交,李白既敬重又感激。因此,当他来到绍兴时,一定要做的就是到贺知章故居去拜祭。贺知章与李白既是诗友也是酒友,同入饮中八仙——对一个嗜酒者的最好怀念方式,莫过于摆上一瓮好酒,一只酒杯。所以,李白忆贺知章,乃是“对酒忆贺监”。& G- m9 r7 y- L% M1 z, f
2 w6 u6 v+ x, V! E! p8 K
从绍兴来到金陵,又一个朋友的不幸消息传来:王昌龄被贬往边远的龙标作县尉。王昌龄长李白三岁,诗名早著,在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七绝长城之誉,其名声甚至在李白之上,李白向以兄事之。李白闻讯,为王昌龄的命运担忧:5 }3 Z) ^# u7 t7 x

& u# Y  S. U# }* E; H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1 \$ u& O6 |' D1 d: p0 s* ]% x

7 _9 M: G. x5 s,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F, m, ~. f; a: M& x# j* @1 `3 F; S
. J3 M9 z$ _+ a5 x+ G7 P3 m命运难预,此时李白为王昌龄贬夜郎而伤感,不成想,十余年后,他自已也将在垂暮之年流放夜郎。: W  D/ A4 U& q) a  o+ ~3 N$ \

* w7 t3 V1 m3 k1 ~% w王昌龄曾中进士,正途出身,但仅做到了校书郎。“不护细行”,就是小事不检点,得罪权贵,贬往龙标。安史之乱起,他逃回老家太原,却被刺史闾丘晓忌而杀之。后来,门下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率军平叛,闾丘晓畏敌不前,导致宋州失守,张镐下令将其杖杀。刑前,闾丘晓求饶说家里有老人要赡养。张镐回道,那当年王昌龄的老人,你又交给谁在赡养?/ X  Z6 p. k' g: k
4 t) D+ E5 @- G; W# J9 k# S8 [% g
张镐不仅为王昌龄复仇,还先后搭救过杜甫和李白——算起来,他虽然不以诗著名,却是这些顶级诗人的守护神:杜甫为房琯说话,得罪唐肃宗,肃宗要治他的罪。# d- `& k$ O/ }( B1 B# }7 E. W$ V& t
4 G. ^. l5 f. k$ v
张镐站出来劝谏:如果治了杜甫的罪,今后再也没人敢讲话了。李白因入永王幕下狱,经他斡旋,重罪轻治,流放夜郎。途中,张镐还给他送去两套衣服。李白的诗记下了此事:“惭君锦绣段,赠我慰相思。”* g4 o+ J' L+ _) l: ~; |

* n# r5 g& S4 P. l0 C# n& i7 |很快,李白五十岁了,到了知天命之年。少年时起就埋藏于胸的政治理想依然没有着落,李白不再去干谒,他大概习惯了诗酒漫游的林泉生活。就像之前写下的诗句那样,他希望“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而不愿再像供奉翰林时那样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年,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再婚。他娶了第二任夫人:宗氏。4 E5 G+ W) H/ }+ ]9 {1 Y8 ~

9 ]/ y7 s6 n( K& c- x与宗氏的婚姻却暴露了李白的秘密:一方面,他在诗里倾诉隐居林泉,山水自娱的生活旨趣,另一方面,对仕途与远大政治理想的渴望并没随年岁渐长而熄灭。只不过,更隐蔽了。
& K/ T, R4 H9 O' w: e( g
/ }1 S# U: D( Y8 ]( r, \如同许氏的祖父曾是宰相级高官一样,宗氏的祖父宗楚客三度拜相,地位更显赫。不过,由于依附韦氏,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将韦氏及宗楚客处死。李隆基即唐玄宗。而李白与宗氏结婚时,唐玄宗尚在位上——今上亲自处死的乱臣,其声名显然不会太好,只是,唐人宽厚,未牵涉家人而已。李白似乎并不在意宗楚客的家族声誉,甚至作诗以宗氏的口吻不无炫耀:“妾家三作相,失势去西秦。犹有旧歌管,凄清闻四邻。”
5 t9 k) d. a5 ]& N+ e! ~( u& r2 w4 o/ s( ~5 v* D
此外,就像与许氏的婚姻一样,与宗氏的婚姻,同样是李白入赘——李白既不以宗楚客狼藉的声名为意,也不因赘婿的低贱为难,可能不仅在于他想借宗家的余荫,更在于他一生中对贵族身份的强烈认同与艳羡。这一点,陈寅恪先生曾有论断:“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会下一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
" e# z  P# f- ^+ R$ j: r: r& Q/ I
以李白而言,他的宦途晦暗不明,如果再不娶名家女,其社会评价与自我定位便更加泛善可陈——尽管他是天下闻名的诗人。但再好的诗人,在皇帝那里,也不过娼优蓄之而已。% {, n0 n, T/ ~

4 O( Y5 J* w8 d7 j1 M) P与宗氏结婚不久,李白又一次远行——哪怕年过五旬,他仍然好动如青年。他总是离开,总是告别,在他眼中,诗和远方才是人生第一要义。尽管他也曾写过一些怀念妻儿、思念家乡的诗,但他的整个表现却像日本学者笕久美子批评的那样:“李白身为一家户主,或作为一位丈夫,是指望不上、靠不住的;他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与家庭不相称的人。”  U/ @# s5 g7 C- n+ a6 f

/ G7 f  J5 |9 x# e+ V这一次远行,李白抵达了平生去过的最北之地:幽州(今北京)。4 E0 r- r$ n- a( E
0 p6 E3 ?6 X  O0 d7 Z' B
去幽州的目的,其说有二。两种目的的原因,都与一个叫何昌浩的人有关。何昌浩曾是一个不第秀才,李白给予过他不少照顾。这一年,何昌浩忽然从幽州捎来一封信。信中,他告诉李白,他不久前到范阳,现在已出任范阳节度使判官。何昌浩认为,李白文武全才,如果愿到边塞,肯定大有用武之地。即便无意入幕,也可边塞一游。9 Q) N; }2 T* b2 k7 h0 ^. d- J
& d# c8 e( L/ I" V( r
何昌浩的信让李白砰然心动,他不顾宗氏强烈反对,坚持要去幽州。目的之一,李白真的希望如何昌浩所云,建功边塞,曲线达成政治理想。这有他写给何昌浩的诗为证:“……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目的之二,幽州等地节度使为安禄山,其时,不少人都意识到这个深受唐玄宗宠信的胡人很可能叛乱,李白想深入他的老巢一探究竟。这,也有他写的诗为证:“……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
; b  N$ T# Q  F$ t3 F  E" F, [% L5 X! C5 [0 ]( G5 d  Q4 }. n% i
到底哪一个目的才是李白内心的真实想法,除非起李白于地下,恐怕很难判断。我以为,很可能,前一个目的是他最初想法,而后一个目的,是到了幽州的所见所闻触动了他,由是产生了新想法。# C( q/ e' c% V9 t
2 n' I9 C" m' j3 q1 z) r9 v
作为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粟特人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封东平郡王,手握重兵。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唐玄宗对他的绝对信任:曾有不少人提醒唐玄宗安禄山要谋反,唐玄宗要么斥之,要么将其发与安禄山处分。
' \$ w, A0 ?( B. f) W8 ^2 P9 z+ A3 ]- x! u' o" d
初到范阳节度使治所幽州,李白受到了何昌浩热情款待。不过,何告诉他,安禄山到首都去了,还要一些日子才回来。接下来一段时间,在何昌浩的安排下,李白要么寻幽,要么打猎。边防军队给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甚至开始想象自已的末来:
* d7 ~3 M1 ?& b: v/ e; n3 I  i
. N+ j6 L. _* \. W0 m8 r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 Z1 G: M7 y9 [- ~$ v% a0 x0 ^- h& h8 p% h
挥刀斩楼兰,弯弓射贤王。8 |; L8 M2 I2 s' f2 F
" q! J+ o0 O7 u, L9 }5 z' ~+ t# D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0 w) R7 Y9 L& E: p9 e$ q1 t6 p9 x- ]0 u+ R6 z! t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9 [* d& t0 k0 @- \7 b6 }
1 U9 |% b) \4 b) w& P总而言之,军营的行伍生活让李白变得更加浪漫,更加富于想象力,想象的核心,和后世词人辛弃疾差不多:“马作的马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辛弃疾是真正带过兵打过仗的,李白却只是诗人悠远而又漫无边际的想象罢了。5 o( b4 J7 g" @, x, q
& `- z, c2 N* Z: {" j7 n
并且,这种浪漫想象也很快遭到了现实的迎头一棒。6 `1 h9 q# h2 o' H1 x  c
1 u* G# o% z2 G* A
这天,有一个年轻人前来拜访李白。年轻人姓崔,叫崔度。崔度乃是李白故人之子——他的父亲崔国辅,曾任礼部郎中,与李白和杜甫都有交情。崔度屡试不第,几年前从军,在安禄山手下做一名中下级军官。从李白不久后写给崔度的诗及其它几首诗可以揣测,崔度告诉了一个让李白震惊的消息:
: l8 Q/ j( R* l1 a7 ]  r  x" v6 X5 J% a8 ]
安禄山即将谋反——这消息,天下传闻已久,现在,就会坐实了。崔度应该还告诉李白,要他尽早离开是非之地。两人会面不久,崔度就以探亲为名离去。而李白,正好接到宗氏家书,他便以妻子生病为名离开幽州。在李白这一时期写就的《北风行》《公无渡河》等诗里,李白感叹大乱将作,兵戈将起,朝廷却无人可以依托:“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7 y- V) m& Z" G' p
9 j7 J2 @8 e1 y. @. p离开幽州后,李白去了长安,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去长安。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他只去过两次。去长安的目的,是向朝廷报告安禄山行将谋反,提醒朝廷早作准备。到了长安,一个消息令他瞠目结舌:在这之前,曾有来自幽燕的正义之士到长安揭露安禄山,却几乎无一例外被唐玄宗下令,将其押回幽州,由安禄山处理——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处死还算人性的,有人竟然被剥皮。% k  Q/ r3 h+ B# p. v

) B1 G" ~" C% m6 T) P尽管李白常常为江山社稷担忧,一辈子渴望为君王效力,但在如此是非不分的君王面前,他也只有离开。归根到底,江山是别人的,只有生命才是自已的。
  V% U0 P& u: K3 w6 G& z8 V4 L5 ^* B& U0 E: Z2 w
三次离开长安,第一次是失望,第二次是怅然,第三次是绝望。时近暮春,长安城外,李白登高远眺,但见苍榛蔽丘,绿草掩谷,他感叹,凤凰没有栖身之地,乌鸦却呼俦引类。时局如此,惟有穷途一哭:
. a' I) |# y& Q" m, n' V
- {, G  Y5 N! d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
. u) f3 g$ Y* o! F' v
( a. u+ X9 K( W8 z5 @, B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  L6 S. ^, }7 i4 X. Z, ~
; X. }- n2 j$ i  A7 P, y
凤鸟鸣西海,欲集无珍木。9 q3 s* [0 a1 }7 A( {# G$ k0 r
8 C/ |% f8 E9 ]- x  N
鸒斯得所居,蒿下盈万族。
8 o. C& j5 _! Z- C5 s  \
; e( e$ J  ]% D: U# n晋风日已颓,穷途方恸哭。, Q5 t: J* a0 [7 ^4 D

1 R4 B2 T' y; T6 w, {" n" k5 p- s% Y/ P1 I$ p6 B7 Q
1 x- _8 S4 Z! f! u' \* a
图片5 R) d2 M3 o5 u, [( w" k" z
南方: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
% @: v0 Z  d( q+ V
: W" {" [' J4 E( t8 o2 ]: d+ d( y" l' p$ d) {

! [9 A7 p0 S5 f2 l/ r0 f9 f北方黑云压城,李白决定逃往南方,温暖明媚的南方。
4 W; E/ i4 |9 n+ E( L" V2 z5 L) h, [9 _4 ~
老年的李白带着一身疲惫与忧伤来了。我猜测,进入老年后的李白心中的冲突一如年轻时代,年轻时代他常为到底该选择儒家还是道家而矛盾,到了晚年,现实的无情与酒后的壮烈则成为另一对矛盾。它们纠结于胸,是一些用最烈的酒也无法稀释的块垒。+ w/ E/ H3 B( H5 w

/ \7 {* F' S7 F5 T# o" V7 \/ R扬州,这座早年时曾在此散尽千金,留下诸多美好回忆的城市,此刻重又走进那熟悉的长街短巷,已经年过五旬的李白岂能没有一些若隐若现的感伤吗?' m( p: j6 Q" X$ E7 e& A. [
" m, B- g# o5 ?) Y
人类都是感伤的动物,而诗人犹胜于常人,感伤简直就是他们的职业病。昔年来扬州,李白风华正茂;今日再临扬州,李白垂垂老矣。昔年来扬州,远大理想像扬州城外浩荡的春风吹拂得人骨头酥麻,今日再临扬州,一切荣华富贵的梦基本全部破粹,如同草间的露珠,日头一照,无影无踪了。
- g. i2 `. M& c- @5 ]
9 T" t# J" Y- D2 P% N- p3 \昔年来扬州,富家子弟李白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不到一年的江南之行,竟然花费三十万;今日再临扬州,贫病无告的李白常常为酒钱发愁……这就是李白的扬州,也是李白的人生。星河陡转,世事炎凉,纵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又怎能涤尽满腔忧愁与不合时宜?
; G  ^) M$ \8 G8 u8 Q( \) Y* m8 n$ Y% ^* d0 P
两千多年前先民的一首歌谣也曾有过这种昨是而今非的感伤,这种感伤非李白独有,也非中国人独有,它如影随形于人类――只要人类不灭,感伤就是永恒的:
7 q! H7 e1 T! F% H1 a( `" f# C$ r. m, H. K&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L6 a' q' n& t: _9 {& Y5 F; Z2 w6 K7 N( m5 R  {3 j1 P( F6 @8 c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4 X) V, r3 i' p
) G6 b# T' `- V
幸好,烟花扬州给予李白的,也并非完全是愁苦和感伤,正如一个钱币从空中掷出,不会每次都是背面一样。在扬州,一个叫魏万的年轻人找上门来。魏万又名魏颢,曾经隐居于王屋山下,全唐诗收录了他硕果仅存的一首作品《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
, e6 V* _5 n/ m+ L5 \
) A6 D. L) e) U- t, p( P/ J  A这是一首长诗,诗中有“长卿慕蔺久,子猷意已深。平生风云人,暗合江海心”之类的句子,它表明魏万乃是李白的读者、崇拜者和追随者,用网络语言说,是超级粉丝。这位超级粉丝追星追得前无古人:为了一睹李白风采,他从河南一路追到山东,再追到江南,终于在扬州找到了李白。, Y# t% Q+ L* r( r6 s
' c, x8 W7 Q0 M) y2 D) f- s- Z5 b( U1 ]& z
李白对这位年轻的追随者表现得空前友好――与其说是李白奖掖后进,不如说他寂寞的晚年也需要一些荣誉乃至虚荣作为点缀。更何况,在与魏万交往之后,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也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老年人容易在年轻人身上看到自己青春的影子,从而心生怜惜。其时,李白可能也生出了龚自珍说过的那种心绪:“始知今日怜才意,便是当时种树心。”& Y2 T* o5 B; J) T* ^/ C

" a& s: M) p/ d7 b8 G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李白不仅认为魏万“尔后必著大名于天下”,还把自己的诗文交给魏万,嘱托由他来编定,这就是李白在世时的第一部诗集的由来。两人从扬州一路饮酒,直到金陵分手。分手时,李白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首长诗送给魏万。只是,魏万后来没有以诗而“著大名于天下”,而是以李白最忠实且最早的超级粉丝而与有荣焉。
# p$ {& X% B, d3 q% Z* V& |& }, Z" \1 B6 L* v3 _3 ^! k
安徽南部的泾县一带沟谷幽深,青山绿水中藏着一个个古意盎然的村镇:连绵的山峰带着青翠从天边驰过,清澈的小溪自山中叮咚游来,又叮咚游走,池塘里,几只白鹅在戏水,高大的院墙起起伏伏,古老的门厅里坐着安祥的老人……这就是皖南民居构成的村镇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那是一个仿佛被时光遗忘,从而停滞不前的世界。走进爬满植物藤蔓的长长小巷,让人极其疑心,前面就会走出一个峨冠博带的古人,向我们微笑、打拱,带我们梦回唐朝。& L8 i7 v. I4 w7 n$ W
; c# n: ^+ I( N% E
距泾县县城三十公里的陈村就是其中一座,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也行。这座古名南阳的镇子,保存有完整的皖南古民居群,其中明清建筑就多达七百余处。6 l' i/ f! I0 D! G8 h* t9 }0 }" Z
  A8 ?! |3 P# v
陈村的光荣足以为它赢得名声和目光,但与它境内的另一个地方相比,诗书传家的陈村也稍逊风骚。那就是桃花潭。
( B& U/ q+ p- j% Q1 m. t
, m2 c& O4 f; W$ Z; F* Q全国以桃花命名的小地方,诸如桃花源、桃花山、桃花泉、桃花溪、桃花潭……实在不可计数,但要从中选一个最深入人心的,我以为非泾县桃花潭莫属。, s' ?. k* }5 N; w& Y7 b+ l; X

" \7 g  L6 _/ K) g2 a这是一个小学生们都熟知的地方。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找到那首题为《赠汪伦》的李白诗作,它是如此简单而又饱含深情――4 ~2 {! s, K- h  U; R

3 |$ Z% t5 ]+ W. I) P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A4 w& i7 [& V+ Y/ l2 E& J

( q2 q5 E) {0 E$ ^  {8 b4 E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9 B- H4 B4 |; Q" j1 O3 C5 x" H4 a* `# Y6 ~8 L: V/ f
地方史料说,汪伦是泾县的一个财主,也是饱读诗书的名士。和魏万对李白的敬仰一样,汪伦也想结识李白。为此,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看来汪伦对李白的性情摸得十分清楚,天底下大概再也没有比他更爱出游更爱喝酒的人了,其它一概不谈,只以美景和美酒来诱惑他就足够。
' m7 w) f+ H# W- k# T& y3 n6 ?3 |; V, m: \/ h* G
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果然吸引了李白,他乘兴前往泾县。等到和汪伦见了面,汪伦告诉他,“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这种情形有点类同欺骗,只是骗得很风雅。李白很配合地没有恼怒,他已经从汪伦的“欺骗”中读出了人世间难得的一种境界,那种境界也是他毕生一以贯之的,那就是真性情。. g1 e& Y+ z" }2 }6 M# ?
% b8 X$ O, H) [( r' b8 N4 y
是的,李白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真性情的诗人和男人。率真洒脱,挥洒自如,在大唐那个充满阳刚与自信的时代,李白是一个代表――他代表了一种人格,一种人生和命运的进行时。
, X5 u" p3 k1 r# d6 d: E$ T2 C; b/ E0 |3 U# M4 a
青弋江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全长不到三百公里,发源于黄山北麓,一路北流,在芜湖注入长江。青弋江流经的几个县市,泾县即其一。桃花潭,就在泾县境内。
4 I- n4 a9 A2 d# A1 p
  q0 M8 ?0 k- o0 \+ ~5 O* V- A泾县县城西南四十公里的青弋江江段,水面平静,江水幽深,就是人们所说的桃花潭。也就是说,桃花潭并不是孤立的深潭,而是青弋江的一段。% G& W( ~( z3 j3 J! N
! e* v: _6 d$ A3 p" ?3 m
桃花潭一带,多为低山和丘陵。行走潭边,远处是青黛的山峦,时常有浓重的烟岚像白色的薄纱一样缠在山腰。近处是一年四季碧翠的树林,江阔云低,静水深流。9 c) Z# E5 R. D6 ?5 Y% V
2 A$ \8 `$ V* R, z/ R2 }7 G: M
桃花潭边的万村,几条古旧的老街,保存完整的民居历经沧桑,却依然是旧时模样。村子里,书院、会馆、宗祠一应俱全。最妙的是,汪伦曾向李白夸口的万家酒馆也被复制出来——它选址在一座老房子里,粉壁斑驳,马头墙缝里挤出不少青草,在风中轻摇。
/ l5 J; z, ~4 |/ h- |" x0 A5 I
, W# e0 @" P& O* [# |位于万村西面的青弋江滨,传说就是当年李白乘舟远去时汪伦踏歌相送的地方。为了给这一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留一个纪念实体,明朝时,修建了踏歌岸阁。阁楼几经兴废,至今犹在。登阁远眺,桃花潭在村庄和山峦的护送下缓缓北上,继续它的征程。6 U( u. k( y. w5 L/ Y1 v
  x+ f# l9 Q' j# \$ {5 \
自晋朝以来,桃花潭所在的泾县便属于它东北面的宣城管辖。从桃花潭到宣城不足一百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茂林修竹,村落人家,如一首婉约的绝句,虽无振聋发馈之音,却有耳目一新之感。# e, u" K  g. c* g" i: m5 C

: [& u* F# M) j- A3 W/ x5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很有可能,李白会在宣城及周边停留得更久——很明显,他喜爱这个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幽的地方。自然风景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里还有像汪伦这样的铁粉,以及他本人的偶像。
# u( Z0 r' O; B, b# l9 S# L, b! y- a
李白的偶像在宣城留下了一座楼——准确地说,是楼的遗址;然后,后人在遗址所在地,用不断地重建来抵挡时光的销蚀和兵火的摧毁。
2 @, A+ }) [2 k- K- a4 O' \! \9 [) Q! t4 O# D: M
楼并不高,只有上下两层,位于宣城市区一座略微突起的小山上。在李白来到宣城之前两百多年,李白的偶像做过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他的名字叫谢朓。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山水诗人之一,他与其本家谢灵运并称,谢灵运是大谢,他是小谢。+ U  n- C% E2 |/ D

% p% @8 p) k  V( e  e五十三岁那年,李白第一次前往宣城,并在谢朓做太守时建的楼上与族叔李华共饮。饮宴而有诗,对诗人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李白在诗里感叹光阴疾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断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 g2 |& B7 p* A9 |/ x
+ |/ ~8 t0 J3 N4 T5 ]
——世事就是这么荒谬,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云儿想做一只鸟,鸟儿想做一朵云。历史上,不少达官显贵希望做文人,而一流的文人李白却想出将入相。站在五十三岁的人生高处,酒后的李白满腹怀才不遇的幽怨。不过,他仍然没有忘记表扬自已的偶像:“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P4 t, n) G3 n1 e$ }- m# h
- n3 P/ Q0 P( F( C' B+ s9 T从大的向度说,天下名山有名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种来自于其天赋的自然形态,比如特别高或特别险,或是其它地理方面的特别之处。比如珠峰,全球最高;比如梅里雪山,特别险要,难以攀登。另一种来自于后天的人文加持,比如佛教之于五台山,道教之于武当山。
6 D5 n: I' h6 P5 f% x+ x( u. g2 ?8 `( e, [! z* a: J
敬亭山属于后一种。不过,这座海拔只有三百多米的小山(与西部的极高山相比,还不如其零头),之所以跻身天下名山行列,不是因为宗教,而是因为诗歌。
7 M* x1 n. v, y, A' b) s
5 j& ^* A- h* X7 ?" I# _: ~说敬亭山是诗歌之山,一点不算夸张。除了李白的偶像谢朓外,为敬亭山写过诗的还有王维、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李商隐、韦应物、陆龟蒙、苏东坡和梅尧臣等。4 [3 \2 T- m* r; q& w

4 Y8 p1 w6 g/ s& ~$ V# r当然,所有关于敬亭山的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无疑出自李白之手。这首只有二十个字的五绝,谁都读得懂,谁都可能读出不同的滋味:
- z) ]1 I; L; K# b$ e6 j4 T, V
) R# [  [1 R- b$ H% H3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8 h# H0 W' X5 Y1 x% x- h
) g+ U- B( U4 T!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 B7 W  V. v# I3 P' B6 Y  b# @) z# C, b8 w

% ?/ S" D/ C* ~2 V# d, U9 J6 M7 o8 o
图片& h$ V5 g, U$ n" l1 J* O& D" d
曲终: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 J1 m1 c4 W/ B' d  M& Z
2 a- |) `6 m/ w/ ]" B: Y6 Z5 B2 r/ {: I! D$ H5 q6 b3 Z
; Q- S8 O8 p+ e1 j( j8 c
出于对宣城的热爱,李白在初到宣城之后两年,也就是五十五岁时,又经金陵而来。如果不是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很可能,李白会一直生活在宣城——和来往的官员、文人喝喝酒,游游山,写写诗,顺便在诗里发发牢骚,感叹襟抱未开。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这个老大帝国也由盛转衰,由治而乱。
! ~' I$ L0 q: P& b( p( E
. Z; `7 }  b. Z( p2 T( Z( ~李白也踩了毕生最令人错谔的一趟浑水。
6 S- k% @$ D% ~5 K6 C6 |
# Q! ^/ S9 G5 D2 i8 O$ x2 H8 }安禄山的叛军自幽州南下,一路摧枯拉朽,洛阳和长安两大都城先后陷落,唐玄宗仓皇逃往李白的老家四川。李白也深知宣城不可再居,他先在杭州暂住了几个月,复觉杭州亦不安全,于是一路向西,避乱于长江之滨的庐山。  a" G2 h( O, _" k* c5 z

- g4 I. T2 K  D$ ?/ f& ~, m庐山也是李白的旧游之地。首次到庐山时他才二十五岁,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壮游。他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震惊,留下了妇孺皆知的《望庐山瀑布》。人生易老,转眼之间,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已是白发萧疏的垂垂老者。% w* \; C- ^' K9 D) _" W8 C8 M
7 m7 f+ }# O/ s: W, t
庐山属于山崖陡峭的断层山,如果从足够高的高空鸟瞰,你会发现,庐山呈椭圆形,近两百座大大小小的山峰,构成了长约二十五公里,宽约十公里的山体。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部,山的顶部被垭口所断,分成了五座相连的山峰,远远望去,像五个席地而坐的老人,人们形象地把它命名为五老峰。
4 y: u8 S7 q8 r, U/ k; T, F* {
$ s& l0 N8 d4 ]) k3 E6 a年轻时游庐山,李白既为瀑布写诗,也为五老峰留连。诗中,他表示希望结庐五老峰:“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渴望辅佐君王,志在天下的青年,在诗里表示要归隐,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只是,那时的李白恐怕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后,他真的将在一事无成中隐居到庐山的云松下。——根据李白的诗可知,他的隐居之地在五老峰下的屏风叠。0 f+ Q7 ^; L8 }
% a. P  a/ |% s. o  _& J# v
然而,隐居才几个月,一个叫韦子春的人三次带着厚礼来到李白草堂。
/ i- A/ o# U. |" |0 S5 \$ n
& X9 c7 x+ O6 D; M# N' F8 s他代表唐玄宗的儿子永王李璘,邀请李白下山入幕。9 @9 n% R$ |* s' u7 \

! s5 S, T# d% B7 R8 l如同上一次李白要去幽州一样,这一次,宗氏仍然坚决反对。这个妇道人家看时局的眼光,远远高过李白。% H8 o9 q+ [4 j

; [: n8 P% Q" p$ W此前,唐玄宗逃往蜀中时,自知无力平叛,于是令太子李亨留下。李享到达灵武后,即皇帝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这是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十三日的事。时过三天——玄宗应该还不知道李亨已即位,采纳房琯的建议,实行诸王分镇——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导致皇室内乱的馊主意。( A$ T; @# ]# o% J4 d) T) t$ |4 @

3 p" {$ z3 S: a+ B$ L诸王分镇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领朔方、河东、河北、平卢都节度使,南取长安、洛阳;永王李璘充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南西道节度都使;盛王李琦充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使,丰王李珙充武威都督,仍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都节度使。四王之中,太子李亨本在北方统兵,而盛王和丰王并不出阁,只是遥领,事实上真正外放的,只有永王李璘。并且,唐玄宗授予他自行辟置官属,筹措粮草的特权,这就给了永王偷窥神器的机会。
( H. n8 K- o6 N. a# I# p/ c5 K* T
" l0 {0 Q% k$ P, w《资治通鉴》称,“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璘生长深宫,不更人事……以为今天下大乱,惟南方完实,璘手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据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2 @( i+ v+ M$ k) R% U5 A* F

/ s  T) S% B7 t# U永王欲分裂天下,划江而治,不得人心,其时大多数人都已看出来,并采取避而远之的不合作。如江陵长史李岘见永王不遵从唐肃宗要求他归觐于蜀的指令,知其早晚必有大祸,立即称疾辞职赴行在。又如与李白同为竹溪六逸的孔巢父,当永王拥兵东进并礼请他入幕时,孔巢父婉言谢绝。! \; e9 b  Q  g! i$ P9 C- L, Z
# K7 y9 Y* a3 v) K
令人纳闷的是,聪慧过人的李白却在众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情况下,欣然接受了永王礼聘,成为惟一一位替永王站台的全国知名人物。这不能完全用政治上幼稚来解释——他再没有政治智慧,毕竟多年来与无数王公将相甚至皇帝打过交道,耳濡目染,所历所经,恐怕非孔巢父所能比。甚至,就连他的夫人宗氏也看出其间的风险,并力阻他下山,他却欢天喜地下了庐山投入永王幕中,并写诗歌颂永王:“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c' ^+ D- ^0 ^0 I; O% s$ h) Z
7 }7 T+ \6 D. q5 _4 k5 T
很显然,这仅仅因为,渴求政治出路,一生都在下意识扮演管仲、乐毅、诸葛亮的李白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尤其是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年华所余无几,政治抱负却完全没有施展。现在,永王派部下三顾茅庐,他自觉不可多得的机会已然来临,因之踌躇满志,进而以谢安自居:“安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k, W! H2 b. f# E

* c) C; P# k, |4 Y& J后来的结果广为人知:至德元年(756)十二月,永王率军顺江而下,不到两个月就兵败丹阳并身死。至于踌躇满志的李白,也因投身永王而被系下狱。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负责平定永王叛乱的唐政府主要官员,便是当年与李白和杜甫一起豪饮壮游的高适。
6 h. M7 R6 N8 `; G" i' M$ G: ^8 W
7 V7 t1 p  q" s2 k' Y. L李白下狱后,托人把一首诗送交高适,希望他出手相救。李白的妻子宗氏,也出面去找高适。但是,高适既没有回李白的诗,也没有见宗氏。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后来,杜甫流落蜀中,同在蜀中的高适给予杜甫不少照顾。  o' ?- d4 c& Y6 [/ |$ t
! |9 v3 M  Z% q) T$ P3 W; |
旧友对李白的呼救不置一词,验证了杜甫在诗里道出的李白在永王兵败后面临的险境:“世人皆欲杀。”——的确,刚刚承受了安史之乱痛苦的人们,对永王企图割剧的反叛行为深恶痛绝,而李白作为当时最著名的诗人,竟然追随永王,并为他鼓吹,自然罪该万死——只有敦厚的杜甫才会怜其才而担心他遭遇不测。2 V; T% ^8 Z' m8 R

2 S7 R! ~8 [: m, T! l幸好,在宋之思和崔涣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的性命总算保住了,最终的处理是流放夜郎。更幸运的是,因为遍及天下的诗名,他的长达一年的从浔阳前往夜郎的流放之路,竟相当于边走边游的自助旅行,沿途照例有朋友或粉丝为他置酒设宴。
" J! J3 \; U/ {4 @; \2 e7 G5 T$ M
一年后,他走到奉节,朝廷大赦令传来。于是乎,他立即买舟东下: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悦中获得自由。东下之后,李白由江夏而至岳州,浮沅湘,游零陵——与此同时,一直为李白担忧的杜甫正在经历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他由洛阳而华州,由华州而秦州,由秦州而同谷,由同谷而成都。最绝望时,全家面临冻饿之虞,不得不在风雪天里跟随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上山挖黄精糊口。9 u  z1 c3 o" X; m

0 Q2 \& F3 q+ i3 e2 H温暖的南方,山明水丽,劫后余生的李白享受着美酒与美景的安慰。三年后,像一只躲在僻净处舔好了伤口的小兽,年过六旬的李白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希望在政治上崛起:那是762年秋天,李白想去投奔李光弼——李是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以功进封临淮郡王。
- L$ H. ~. n5 i3 [+ D' ?
$ @) S* V; l! T. ~4 n不想,走到半路,年事已高的李白病了。他只好悻悻而返,经金陵而至当涂。当涂是长江之滨的一个小县,今天属于马鞍山,唐代属宣城。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是当涂县令,他成为暮年李白的主要依靠对象。有了族叔,至少衣食无忧。' ]% R7 U, [! ^- ?

# S" D7 o( ?& G$ _( b在当涂,李白病重时,向李阳冰交待后事,并将草稿托付给他,希望他在自已去世后编定诗集并作序。李阳冰一一应允。
& A; T2 A/ K  H, u; r9 e% M7 m9 }6 ?% Z9 L; c3 h. y9 C5 N) r- f
次年春,李白的病神奇地好转了一些——其实就是回光返照。他最后一次出游,目的地是当涂南边的宣城。在宣城起伏的山峦间,他又一次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春阳下灿烂的杜鹃花,让他想起了与它同名的鸟儿,也想起了故乡四川。& T" O8 U  L: E/ @" e

% }& {  w, N, H" ]# k' A+ e杜鹃花转瞬即谢,如同春天眨眼而过。冬天来时,六十三岁的李白走到了人生尽头。这是唐代宗广德元年,即763年。
6 R. C6 c) ], x. o1 {- k$ w6 n! I, R& G, R1 c
这一年,安史之乱终于划上了句号,吐蕃却侵入长安,即位不久的唐代宗只得逃往陕州。
; j; p( z6 C( ?
) y6 O- I- n0 B  a5 J这一年,高适任成都尹兼西川节度使,是有名有实的封疆大吏;杜甫则从成都移居梓州,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 P5 s! l: Y9 h6 u7 v) ~4 [4 n2 D* d! z8 ?+ b+ A; P
无论人间值得与不值得,李白都在这一年辞别人间。
# ^5 D9 h  _- y# `! w9 A6 D$ i& d" _: q( f
作为诗人,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首诗是《临路歌》:5 x& {; z: u' E4 [+ J

. I+ x: r. O/ f- a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R) D2 i- T$ E7 g* T0 v0 R$ V, [

1 O8 `3 r' _( W( r0 k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6 N& D: o: R0 l3 C' f+ F
% A+ ]) X+ o3 s: ]6 S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v1 D" ]6 W. q2 Z

9 g" {+ R& @/ G! }' ?% D到底是什么疾病终结了李白的肉体生命,历史语焉不详,大多是“以疾卒”、“以病终”之类的只言片语。晚唐诗人皮日休则明白无误地说李白“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 {. ?$ y% L' G

, Y6 \  r8 u: q+ [% v什么是腐胁疾呢?对此,我以为郭沫若的推测比较有道理:“腐胁疾,顾名思义,当是慢性脓胸穿孔。脓胸症的病湖有种种,酒精中毒也是其中之一。李白在上元二年的发病,估计是急性脓胸症。病了,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便成为慢性。于是,肺部与胸壁之间的蓄脓,向体外腐蚀穿孔。这可能就是所谓‘腐胁疾’了。”% j* s; ?% k: `* R  h: ?

$ B; z$ O+ g  E令人叹惜的是,李白似乎对他死于酒精中毒的命运有所预感。他晚年经常到一个姓纪的老者那里买酒,纪老者几十年来都靠酿酒为生,李白为他的酒倾倒,两人成了朋友。后来,纪老者辞世,李白于761年写了题为《哭宣城善酿纪叟》的诗:
9 M( _( \( i5 e! v" ~6 N( N5 u( v
) f8 R$ ~1 e- d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3 c: ?) L9 B6 s  e" w

' F' {4 G: R! N, C) e* l# q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 f1 P2 c* g$ i' H; B& ?+ _3 J& T7 g6 i
夜台没有李白这样的酒中知音,纪老者你酿出的美酒又卖谁呢?一语成谶,很快,李白就循着那缕酒香追寻纪老者去了。
0 c+ B, a  F1 A$ X7 f0 ^
# D5 F1 ]% r1 I+ [) B9 n一辈子厌恶平庸的李白终于在平庸中死云——除了他不朽的诗文。偏偏,在他生前,他并未太把这些诗文当成一回事,至多只是叩开官场的敲门砖。偏偏,在他身后,却是这些诗文让他永垂不朽。
. B3 I" l% S& y) |. G
* J) b  V7 ^8 @" }) b( b2 K- p在一些民间传说里,李白的死要浪漫得多。人们说他乘着酒兴跃身到江中捞月亮,月亮没捞着,诗人骑着鲸鱼成仙而去――这个故事说明,善良的人们总是希望他们热爱的人在天地间得到永生。孰不知,正如凡高说的那样: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也活着。对于李白,我们也不妨下一定论:只要人类还存在,只要汉语还存在,他就永生。( `7 O" l9 ]) z3 ~& s, R4 V3 ^- R

2 p4 F' @; f9 k9 |& z) K* g  Q& S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困惑不已的问题,对短暂的肉体生命而言,或许精神世界可以长久,至少可以存留得更久。
3 D+ k0 v8 H$ X0 Q$ i/ W: d7 H- C: n
所有的人都得死,只有在死亡面前,人类才真正平等。惟有因为死亡,生命也才变得珍贵且富于意义。, D9 D! A2 Z/ y4 X. j4 O

6 r, M% Q7 t: ?$ q+ I# t! z6 Q" k李白并不是一个畏惧死亡的人,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这原本是中国大儒们追求的崇高而淡泊的境界,李白亦然。唐朝是一个诗人遍地的时代,也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比较多的时代――比如王渤因渡海溺水惊吓而死,卢照邻不堪疾病折磨投水而死,李贺穷青春之精力作诗呕血而死。与之相比,李白的死要平静得多。人类寿命普遍不高的古代,李白能活一个甲子以上,算得上善终了。
+ P! M, {! ?5 i; j6 H% C( ]: i9 ]/ f. F) p; x( d
因此细细探寻李白到底病死还是醉死,抑或像民间传说的那样溺死,意义都不大。我感兴趣的是李白墓地。李白墓地竟然有三处之多。
- ^/ j# Q! `1 |- w& W, S; U* i% R( k! h8 e) D/ K( w5 W: A7 m
第一处墓地在长江采石矶边。宋人赵令畤的《侯鲭录》载:“李白坟在太平洲采石镇民家菜圃中,游人亦多留诗。”程大昌的《演繁露》也说:“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白像,布袍褱软脚幞头。”# {% r3 V& G) i% `3 C4 Y9 |

! @9 D+ y9 f. B" n/ A% k  |不过,采石矶边的这座墓,乃是李白衣冠冢。它呼应的正是李白在江上捉月而死的民间传说。今天,衣冠冢被圈入采石公园范围。圆形的坟前,一块汉白玉石碑上,是林散之书写的“唐诗人李白衣冠冢”。
/ W# p6 v3 U0 P) ?* n0 B
: w6 Q) \% L, z3 |! @/ r李白晚年流连于当涂山水,绝壁临空的采石矶是他经常前往之地。采石矶又名牛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晚年李白曾有一首《夜泊牛渚怀古》:+ O4 v' x4 U0 `! E2 f
: Z6 ]# m' r$ L$ p, x1 T, Y, P- `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8 r% I$ Q% j  \# M: g
; x6 U" |2 Q  E" H3 s# Y4 F: d; h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c- B3 n* K3 b9 u. F" l8 J8 f5 V1 t' W) c* L) C  S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B' w* q2 n* W" v6 l' ?

$ H9 C: e6 ]7 u5 O4 ?4 U& g1 D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3 k& _+ {: h3 U4 D% [; v
6 g" _$ U7 `8 L1 `; s& o- @& n. q" ^" U诗中所说的谢将军,乃是东晋时镇守牛渚的名将谢尚,此人慧眼识才,举荐了“少孤贫,以运租自业”为生的袁宏而传为美谈。“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烈士暮年的李白心里仍然放不下那一份怀才不遇的苦闷。谢尚那样的伯乐江流一般远逝了,只留下这个鱼龙混杂的江湖。李白感觉到了无边的寂寞和阴冷。
* P5 ?3 S) w# [' e
1 m" q" ], z- K* K第二处墓地在龙山。龙山位于安徽当涂东南十二里,因山势蜿蜓若龙而得名。范传正的《李公新墓碑序》称,他任宣歙池等州观察使时曾访得李白的两个孙女,她们告诉他:“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顷属多故,殡于龙山东麓,地近而非本意。”李白生前因喜欢青山的风景而希望葬在青山,但由于“顷属多故”――多半是经济原因――又不得不暂殡龙山。& G: W* ^, ~8 p

& F. M4 p, f: G: }- F和采石矶一样,龙山同样是一个曾经的风流雅聚之地。东晋时,名士、大司马桓温曾与手下官员们于九月九日在此宴集,在座的有参军孟嘉。孟嘉酒喝多了,帽子被吹到地上也不知道,桓温令人把帽子悄悄藏起来,然后叫孙盛作文嘲之。孟嘉即席以文作答,挥毫立就而文辞优美,四座为之嗟叹,孟嘉帽也就成了一个著名典故。
# f$ p# I) T$ Z- q
# ~! }$ i) y# G% c/ p2 O4 G这些先人的风流故事,李白当然烂熟于胸。他甚至也像距他几百年前的桓温一样和朋友在龙山聚饮,并有《九日龙山饮》为证:# ^. B1 H) F) N! K1 H/ w' I

  \3 }5 t. s9 }" ]' E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S5 ^% i1 m$ V- r" ]

" C* r' Y9 j* ], |2 T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8 q0 |. E: y4 Q8 n7 Z/ S4 ]+ Q4 P) [" R. u: @% [4 A7 X! d
第三处墓地在青山,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当涂李白墓园。青山又名青林山,在当涂县东南三十里。李白殡于龙山五十五年后,他昔年的好友范伦的儿子范传正被任命为管辖宣城等地的地方官,此人和李诗爱好者、当涂县令诸葛纵一道,将李白改葬青山。新坟“西去旧坟六里,南抵驿路三百步,北倚谢公山,即青山也。”至此,李白的遗愿成为现实。% [' b" B( s. G& g5 ?+ H; T' p+ K2 T
: U, _( s3 n$ g+ Z# A" r
青山同样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山之一。此山左带青山河,右与龙山遥遥相对,峰峦晴翠,林壑优美。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青山上修建别墅,与人把盏言欢,故得名谢公山。谢朓死后,人们将其别墅改建为祠。谢朓祠与李白墓相距仅十几里。“一生低首谢宣城”,李白平生才气自负,却对谢朓心仪不已,不少诗作都毫不掩饰地表露了对这位早自己两百多年的前辈大师的景仰。
4 k8 ^  R4 g5 C2 t8 l* p+ b! c
多少年来,人类总是追寻生命的意义。所谓生命的意义,按我的理解,就是人类用来抵抗虚无的力量。于李白,他所设想过的生命的意义也许是出将入相,建功立业;最终,命运女神赐予他的却是诗歌,是那些闪烁性灵之光的文字。借助不朽的文字,李白抵抗了虚无,他的生命有了掷地有声的重量。
) x; q1 _6 _% Y# z2 G: h' l
8 K+ k+ [9 s8 `2 n# f3 v& a& D. ]古人曾说,世间最令人叹息的事莫过于英雄末路,美人迟暮。其实还得加上另一条,那就是祖先声名显赫,后代却泯如常人。
/ L; @' [$ ], H2 m1 v
8 |. L- [1 }/ }2 n& Z1 }8 T8 A宋朝诗人曾巩也是李白的粉丝,他拜谒了李白墓园后由衷地感叹诗人身后寂寞凄清:“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曾巩陈述了一个在古人看来非常严重的问题:李白没有后嗣。' S' Y- ^. u, l3 k+ M  Y

, b; P# o4 K4 T2 t如前所述,李白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正室许氏所生的伯禽,一个是同居女子鲁妇所生的颇黎。关于颇黎,除了这个奇怪的名字,再没别的记载。至于哲嗣伯禽,终其一生,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其平淡的一生,与任何一位乡间老农没多大区别。9 s  X2 K6 c2 C" B7 \9 n
1 ^( w- E) ~, Y: g7 J0 o6 O+ M
元和十二年(817),范传正到龙山为李白扫墓,眼前一派凄凉。仅仅半个世纪的光阴,李白坟上早已杂树丛生,乡人在这里打柴割草,放牛牧羊。范传正一面派人为李白洒扫设供,一面四处寻访他的孙女,也就是伯禽的两个女儿。  f- W4 P5 ?; k  A' I
4 X2 `" d, s& ~7 x' ?" \
直到四年后,才终于找到了这两个没留下名字的李白后人,此时两人皆出嫁,一个嫁给陈云,一个嫁给刘劝,都是普通农民。范传正把她们请来相见时,她们“衣服村落,形容朴野”,但“进退闲雅,应对详谛”,还隐约留有书香门第的残余。' U. ]6 w' z" n2 ?& i# _' I) n
3 B9 A! v0 o9 F* G' y: ?
李白的两个孙女为范传正讲述了她们的凄苦身世:“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住,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闾逼迫,忍耻来告。”' |3 U. }$ D# f# ~2 X+ y. X+ w
9 m% z4 h) k* |5 g) a( y* O
祖父一世英名,却不能给子孙一点余荫,除了些许的虚名之外。而父亲老死乡间,兄长离家出走,这两个可怜的弱女子只得嫁给目不识丁的农民为妻,以求混得一碗饭吃,苟全性命于荒诞人间。李白泉下有知,该会是怎样的伤痛和无奈?% T8 }1 Y  I6 [- _
7 i$ n# ~) N4 r* e- }3 ^- Z
范传正劝李白的两个孙女改嫁,他可以出面为她们找更好的人家――没有程朱理学束缚的唐代,妇女改嫁再嫁是很普通的事。但她们婉言谢绝了:“夫妻之道,命也,亦分也。在孤穷既失身于下俚,仗威力乃求援于他门,生纵偷安,死何面目见大父于地下?”, K2 ~% s6 c+ w$ Z

! S2 X  \6 ?" [3 U# z3 k9 b- {当李白的两个孙女于840年左右相继去世后,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李白的亲人了。代表李白留在世上的,是他那几卷雄奇的诗文,它们是另一种无言的存在,它在提示我们:在唐代,在中国,有一个诗人,他的名字叫李白,他曾经有过这样一种难以企及的人生……- h, V, G# p" [5 v/ M

$ g4 h8 `# d9 b! j) b6 c, q0 V8 A【本文转自聂作平的黑纸白字,已刊于《新华每日电讯》】
9 d9 z+ X0 A1 q: {/ z4 {8 k  Q7 z( d- y* Z( F( N) I: t2 _4 l0 Q
免责声明: 此网页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安陆网(安陆论坛)(bbs.anluw.com)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本文内容有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reenva@vip.qq.com或联系QQ/微信:909795739,我们会及时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21-2-25 13:03:17 | 来自重庆
顶起
发表于 2021-2-25 13:03:41 | 来自重庆
写的好
发表于 2021-2-25 13:04:01 | 来自重庆
文笔很好
发表于 2021-2-26 14:50:19 | 来自重庆
顶起

关于我们|免责申明|手机客户端|在线排版|小黑屋|Archiver|Sitemap|重庆论坛|

免责声明:安陆网(www.anluw.com)转载第三方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暨安陆网论坛(bbs.anluw.com)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网立场,本网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09-2020 安陆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14016734号-3 )

鄂公网安备 4201170200000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